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董氏宝宝取名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董氏宝宝取名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历史上的柴丝言这个人吗?
包拯先有三妻张氏、董氏(有一子包繶但他婚后两年染病身亡),并后与随嫁之待婢孙氏纳为妾室并生下一子包綖(1058年,包綖由包繶之妻崔氏取名包授),妻被包拯遗送回家,因为包綖,家族得以繁衍;包公另还有两位女儿。另董氏于1068年病逝于合肥,与包拯合葬;崔氏则于1094年去世,享年62岁。
柴丝言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
转人家的。
包青天有几个儿子?
回答:两个。
长子包繶(1033年-1053年),北宋名臣包拯长子,生母董氏。 包繶因其父包拯之故,从小受到特殊荫补,被宋仁宗赵祯赐封为太常寺太祝。他19岁时与吕蒙正外孙女崔氏喜结连理。不料,婚后第二年即病逝。其妻不愿改嫁,在包家守节20年。宋哲宗下旨加封其妻崔氏为永嘉郡君。
次子包绶,幼名包綖,生于北宋仁宗嘉祐二年(公元1057年),卒于徽宗崇宁四年(公元1105年),享年四十八岁,北宋名臣包拯次子,生母是包公身旁侍妾媵孙氏,但未出世,生母孙氏便被包公打发回娘家,多亏大嫂崔氏知悉孙氏怀有身孕,便背着包公夫妇,私底下不断派人送钱财衣物等到孙家,孙氏生下一名男孩,崔氏又偷偷将男孩抱养在自己房里,名为长嫂,实为养母,翌年,在包公六十岁大寿之际崔氏将还在襁褓之中的孩子送到包公面前,包公夫妇大喜,遂将此子取名包綖。
包青天有2个儿子。
1、长子:包繶,董氏所生,官至太常寺太祝、通判潭州,早逝。
包繶(1033-1053年),庐州合肥(今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)人,北宋名臣包拯长子。曾任太常寺太祝。
宋哲宗下旨加封其妻崔氏为永嘉郡君,嘉奖诏书为当时大文豪苏轼所撰,收录在《东坡全集‧故枢密副使包拯男繶妻崔氏封永嘉郡君制》。
2、幼子:包绶,孙氏所生,幼名包诞,官至朝奉郎、通判潭州。
包绶(1057年-1105年),幼名包綖,北宋名臣包拯次子。
嘉祐七年,父亲包拯去世,宋仁宗亲自授予包绶太常寺太祝,后升任大理评事。
宋哲宗时期,经过岳父文彦博推荐,担任濠州(今安徽省凤阳县)团练判官,后历任宣义郎、少府监丞、国子监丞、宣德郎、六品通直郎、汝州(今河南临汝县)通判、六品朝奉郎。
宋徽宗崇宁四年,前往谭州(今湖南长沙市)通判任上,于中途湖北黄州病逝。
包青天是那里人,还有后代吗?
包青天的后代在安徽合肥 包拯之妻董氏生一子,名包镱,包镱娶妻崔氏。
包镱早亡。包拯的夫人孙氏,生一男孩,取名包绶,包拯夫人同长媳崔氏一起将他抚养成人。由于长媳崔氏使包拯家既后嗣有人,又能很好持家教子,因此,受到哲宗皇帝的嘉奖。
据说皇上对包拯长媳崔氏的嘉奖辞出自大文学家苏轼之手。长子包镱,官至太常寺太祝,不幸的是,只有20多岁就病故。虽然包镱当官时间不长,但在父亲包拯的教育下,政绩显著,为官清廉正直,获时人好评
次子包绶,历任太寺太祝、国子监丞、濠州(进安徽凤阳)团练判官,48岁擢升潭州通判,赴任途中病故。据史书记载,包绶为官如其父,清苦守节。箱囊之内,除朝廷诰敕、书籍及著述外,别无他物,真是为官一场,两袖清风,一身清白。
包拯的孙子包永年,为官与其先辈一样,保持清廉之风。他曾任开封咸阳县主簿及崇阳县县令。为官一生的包永年死时,几乎家无余票,身无分文,连办丧事的钱都没有。其丧事还是两个弟弟出资为其办理的。死时人们“相顾嗟叹”,并称誉说:“包公之后,信乎有是贤孙也。” 可见包公子孙个个都能严守家训。包氏家族的这种清廉遗风至今犹存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董氏宝宝取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董氏宝宝取名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